地 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
电 话:020-123456789
网址:300355.cn
邮 箱:admin@aa.com
踏入修旧如旧的示范祠堂,触摸历经沧桑的引领蚝壳墙,感受时光的起广气神流转;体验扎染技艺,领略舞狮风采,村精感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独特魅力;步入路边的咖啡馆或小饭店,品味一杯香醇的面大行动聚东农拿铁,享受一桌美味的示范农家佳肴……随着深中通道正式通车,乡村旅游的风也吹到了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为村集体每年带来超44万元的收入。
作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首批典型村,雍陌村的发展轨迹,折射出全省各地在推进“百千万工程”时,将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当作重要抓手,全面发力、加速推进所取得的斐然成效。
依山傍水的宜居村庄、错落有致的乡间庭院、热情融洽的邻里关系……当前,南粤大地上掀起“五大行动”的热潮,各地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全国文明村、省级典型村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靓起来、乡村治理强起来、文明新风扑面来。越来越多的村庄实现了从外在颜值到内在气质的全面升华,精神文明建设化作老百姓触手可及、深入人心的美好现实。
环境整治“不松劲”
乡村“颜值”再提升
走进茂名电白区沙琅镇尚塘村,一个个“农家小苑”里,农具放置有序,禽舍鸡鸭成群,菜园瓜果飘香,绿植鲜花相映,再不复“脏、乱、差”的村庄面貌。
尚塘村的华丽蝶变,是全省各地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的生动缩影。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各地以治理村庄垃圾、厕所、污水、“三线”、乱搭乱建等为重点,努力建设“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美丽乡村。
人居环境的改善是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基石,也是村庄长远发展的有力支撑。然而,如何将环境的 “一时之美” 转化为 “持久之态”?这成为各典型村探索的核心。
规划引领是关键一步。佛山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坚持“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治村理念,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规章制度、打造专业的紫南市政管理团队等多方面下功夫,实现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管理。中山沙溪镇龙瑞村在大规模实施“三线”整治行动之前,深入考量村民生活习性,两度优化整治方案,成功清理村内杂乱的 “三线” 网络,让乡村天际线重归清朗。
紫南村河道清澈,与周围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农村是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主阵地,让乡村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绿美广东才会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汕尾陆河县水唇镇螺洞村因地制宜,以山水禀赋和客家文化为主题,以树影竹韵为生态的旅游主线,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古树公园。东莞中堂镇潢涌村在村内打造了560亩美丽田园样板,以“凤凰田园,鱼米之乡”为主题,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引入现代农业技术、优化绿色生态环境等措施,打造了一个集种植、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田园,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还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在珠海莲洲镇,莲江村依托村中大片的榕树,着力打造“榕树之乡”,在尊重自然、保持乡村原风貌的基础上,优先选择本地榕树种苗为种植原则,不仅利用闲置地块打造了1500株榕树集中种植区,还围绕莲江村重要交通节点、道路两侧绿化带,结合骑行、慢行系统构建完整的榕树风貌带,吸引了不少村民、游客在此休闲娱乐,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螺洞村因地制宜,以山水禀赋和客家文化为主题,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古树公园。
门前种菜、屋后种果,家在绿中、人在景中……推窗见绿、四时常绿、处处皆绿的生态美景正在南粤大地上竞相涌现。
农房旧貌换新颜
乡村产业焕新机
三乡镇雍陌村立村近千年,古建筑、古祠堂、古树名木遍布。漫步在雍陌上街,青砖、木门、石板街映入眼帘,统一而不单调的标识标牌设计搭配极具岭南风格的装饰元素,相映成趣。
雍陌村的古街巷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林伊晴摄
这处风景,既是雍陌村引以为傲的“网红打卡地”,也是该村推动典型村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切入点。“我们聘请了设计团队,对雍陌郑公祠至郑观应故居段120米共37栋房屋采取‘一屋一策’的方式进行保护性修缮,其中对于传统风貌建筑采取传统建筑挂牌的形式,列入村级保护名单,并遵循‘修旧如旧’的理念进行修缮或改造提升。”雍陌村第一书记阮钢辉介绍。
雍陌村将保护与开发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对古建筑、古民居进行修缮或改造提升时,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并采取传统建筑挂牌的形式,列入村级保护名单,保存了传统村落的历史文脉、历史积淀和整体风貌。林伊晴摄
在奋战“百千万工程”的进程中,用心答好风貌管控提升必答题。近年来,广东各地结合乡村特色,加强农房规划建设管控,塑造农房特色风貌,让乡村“美”出新高度。
盘活既有资源、关注本土文化,是广东走好农房风貌品质提升之路的“秘诀”。惠州惠东县平山街道碧山村按照各村民小组的实际情况,推动特色主题村落改造。在碧山村中心的三个村民小组,进行外墙粉刷、绘制墙绘、楼道刮白、维修破损路面、补植绿化等工作。而在客家围屋历史建筑丰富的古祝山村民小组,则采用汉字文化主题的墙绘对老建筑进行提升,既保住了客家围屋古朴的风格,又让原来又旧又乱的老屋焕然一新,墙绘和客家围屋相互搭配,展现出全新的魅力。
碧山村按照各村民小组的实际情况,推动特色主题村落改造。碧山村委会供图
村子美了,人气旺了,也更吸“金”了。雍陌村对沿街建筑进行统一改造之后,引入餐饮店、艺术工作室等业态。如今,雍陌村不仅有了网红餐厅、茶室和咖啡馆,还有不少历史文化打卡点和民俗研学机构。“现在来到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不少人经过都会来问有没有纪念品可以出售。”在村里开起了醒狮工作室的村民许贞贞说。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散落在南粤山水之间的美丽乡村既有“颜值”也有“气质”。
乡村掀起文化热潮
“家门口”享文化盛宴
赴乡村看一场展览、听一场艺术讲座、体验一门特色手工技艺……如今,以一个文化空间点亮一座村庄的“奇迹”,在广东不少典型村悄然发生。
在中山南朗街道崖口村,孩子们在崖口飘色展览馆里参加崖口龙狮训练班,体验南朗崖口飘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云浮簕竹镇良洞村将古建筑改造成村史馆,定期举办粤乐社等活动,将9个姓氏的良洞人紧密团结在一起……
学生踊跃参加“探寻崖口飘色 领略非遗风采”八音锣鼓体验活动。中山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供图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各地在开展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时,深入挖掘乡土资源,充分利用乡村文化遗迹、历史建筑、民间技艺、田园风光等文旅IP资源打造乡村文化空间,以富有地方特色的设计语言讲好乡村故事,留住乡情乡愁。除了阅览室、乡村博物馆、村史馆等,近年在城市里新兴的粤书吧、粤文坊等新型文化空间,也延伸到了广东乡村。
江门鹤山市共和镇来苏村建起拥有上万册藏书的来苏农家书屋,并配齐空调、电脑等设备,为村中孩子们打造舒适便利的阅读空间;坐落于东莞南社村古村落的兰香书院,是一个极具岭南广府文化特色又充满现代设计感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该空间设置了开放式阅读区、文创空间、文明超市、游客休憩区、综合服务区等,是一个图书阅读、研学交流、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智能图书馆,藏书2.8万余册。村民、游客们除了可以在这里休息阅读,也可以到二楼的南社村史馆参观,了解南社村的历史变迁和古老文化。
当下,广东各地积极强化乡村文化空间的规划与布局,高效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以及文化站等多样化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在岭南书院聆听一场别开生面的 “音乐党课”,在文明实践中心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已然化作众多村民在闲暇时光里热衷追逐的 “新风尚” 与 “新潮流”。
农文旅融合发展
绘出乡村好“丰”景
时值小雪时节,“中国蚝乡”程村镇红光村也进入到生蚝上市的旺季。这个有着“中国蚝乡”美誉的乡村,近年来立足资源优势,打响“中国·阳西程村蚝美食节”文旅品牌,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探索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红光村立足资源优势,打响“中国·阳西程村蚝美食节”文旅品牌,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许王荣摄
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发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效益。近年来,广东各典型村因地制宜,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提档升级,带动乡村文化资源“活起来”。
来苏村打造山水人家文旅项目,建设集山水田园、健康养生、茶文化、水资源、古建筑文化为一体的乡村自然生态景区,每年为村里增收50万元以上。广州吕田镇莲麻村依托红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线路,打响穗北红色户外课堂。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
文旅无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词。但若缺乏统筹主体,乡村文旅或许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大力推进农文旅发展的过程中,不少乡村探索出了一条以“专业文旅运营团队+村集体”共同发展的特色路径。广州市增江街道大埔围村引入第三方公司,实行“企业+农民”合作模式,因地制宜打造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等为一体的研学旅游全产业链,游客量大幅攀升,打响大埔围文旅品牌。雍陌村以强村公司统筹村内文旅资源,引入职业经理人进行专业化运营,由职业经理人团队开展实操培训,逐渐培养形成本地专业化民宿运营队伍,还带动了新业态发展达到14家,赋能村集体每年增收超44万元。
“移”出好风气
“易”出好风尚
“红事新办,白事简办。”这是电白区沙琅镇尚塘村委会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里的要求,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尚塘村16个自然村的红白理事会成立以来,共协助群众简办红白事50余起,帮助群众节省开支达50余万元,形成了革除厚葬薄养旧俗陋习,崇尚科学文明祭祀新风尚。
走进碧山村古祝山村民小组,迎面便能看到以“村规民约”为主题的墙绘,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推动理事会成员用“乡音土话”讲解大操大办、攀比浪费之风等带来的危害,村中风气逐渐为之一新。
碧山村通过设置道旗标语、绘制墙绘等手段,让文明新风逐渐浸润人心。碧山村委会供图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近年来,各地大力实施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积极作用,因地制宜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从简办席,遏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来苏村在传承近千年的钟氏先祖家训基础上去粗取精,形成“孝悌倡廉”“忠信礼义”为精神内核的十二条家风家训,形成良好的村风民俗,并针对陈规陋习等制定《共和镇来苏村移风易俗工作指引》,因地制宜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让村规民约真正成为全体村民共同维护和自愿遵守的管村治村行为指南。良洞村巧用“积分制”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文明乡风建设积极性。根据积分排名前列的村民们不仅能在表彰大会上领取奖状,还能凭手里的积分券到积分超市兑换礼品。满满的仪式感、实实在在的奖励,鼓励村民们继续努力,继续争当积分制管理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最大的受益者。
将村规民约改编得更通俗易懂、大力推广“积分制”等经验做法……不断凝聚起乡村治理的向心力,激发村民参与“百千万工程”、村民共建文明乡村的磅礴动能。放眼广东各地,村规民约正在加快实起来,激励机制正在加快建起来,移风易俗更加有章可循,文明新风培育更加有力。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林伊晴